飼養(yǎng)熱帶魚,一定要注意魚缸的水質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水溫,一般的熱帶魚適合的水溫在23度-30度左右,所以冬天必須用電熱棒加溫。魚缸越大,水溫的穩(wěn)定性越好。
其次是水的PH值,大多數的熱帶魚適應的ph值在6.0-8.0之間。有些魚喜歡酸性偏高的水環(huán)境,如擬鯉科魚和七彩神仙魚等,適合ph值可小于6.5的水質。相反,有些適應堿性高的魚類,如非洲慈鯛科魚等,在ph值8.0左右的水質中生長良好。對水的ph值調整,可使用市場上售的水族專用增酸劑和增堿劑。同樣,魚缸越大,水的ph值的穩(wěn)定性越好。
另外就是要注意水質的軟硬度,大部分的淡水觀賞魚對水質的軟硬度變化適應范圍廣,只要魚缸中的水與原產地的水質軟硬度差異不要過大,魚一般都能正常生長。目前國內城市的自來水只要經過適當晾曬,都可以養(yǎng)魚,但某些井水和山溝水有可能不適合飼養(yǎng)魚。
還有就是要注意對氨和亞硝酸鹽的控制,魚的排泄物和殘餌及其它有機物的分解等都會產生氨和亞硝酸鹽,這些物質都會影響魚的發(fā)育和生長。防止的辦法除了提高過濾系統的功能之外,還要注意定期換水,以保證水質的穩(wěn)定。
最后說一句,由于各類魚對水質的要求不同,所以在一個魚缸中混養(yǎng)不同品種的魚時,一定要考慮魚的習性和對水質的要求!
一、水質:是指水及水中溶存的物質共同表現出來的綜合特性,它包括感覺器官特性(如顏色、氣味、味道、渾濁等)、物理化學特性(水溫、導電性、放射性等)、化學組成(也就是含有哪些物質以及它們的含量)和生物學特性(也就是有哪些生物以及它們的數量)。對于一般水產養(yǎng)殖來說,都只能通過觀察水的顏色、渾濁程度和聞其氣味以及測定水溫來判斷水質的好壞。
(一)影響水質的因素:氣候(它會引起水體內的物質轉化或分解快慢不同以及周邊環(huán)境中的物質進入水體的速度不同)、周邊環(huán)境(土質、巖石、水源等)、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廢渣(主要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質)、放肥、投餌(如大面積進行網箱養(yǎng)魚的水體常為烏黑的,它是由于投放的餌料未被吃完和魚排放的糞便引起等)。
(二)如何判斷水質:一般以水體呈黃綠色、無特殊怪味為好。當水體呈純綠色,表明水體呈一定程度的富營養(yǎng)化;當水體清澈見底,說明水體的營養(yǎng)物質少或清瘦;當水體呈黑色,說明水體的有機物質含量過多;當水體有較強的魚腥味時,說明水中養(yǎng)殖的魚的數量偏多或有一定的魚因病死亡。當然,更準確的水質判斷應通過化學成份和生物種類以及數量后才能得出。
(三)如何調節(jié)水質:當水體呈純綠色或呈黑色時,可施入一定量的石灰漿或黃泥漿來減少水中過多的綠藻和有機物質,但施入的石灰漿的數量應根據水體的烏黑程度和水體的大小來決定;當水體清澈見底時,應施入一定量的有機物質或尿素以及碳銨來增大水體的肥度,促進水體浮游植物的生長,但施入尿素和碳銨時也應注意施入的數量,否則會引起魚的氨中毒;當水體有較強的魚腥味時,應減少放養(yǎng)魚的數量或爆氣,也可施入一定量的藥物治療魚病;當水體有一定量的氨味時,可用掛袋法施入活性沸石來除去一部份的氨。除以上調節(jié)外,通過化學測定后,根據水體缺少成份的多少來施入某種物質,若某種成份過多,應施入多少處理所用的藥物等來進行較準確的調節(jié)。
二、水質與養(yǎng)魚的關系:在魚的養(yǎng)殖過程中,在魚苗的孵化、苗種培育、苗種或活魚運輸以及成魚飼養(yǎng)等,不論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中,都離不開水質的好壞。
(一)對魚苗孵化的影響:孵化用不的水質好壞會影響魚卵受精率和孵化率。它主要通過水質中的酸堿性改變使魚卵受損程度不同、含鹽量不同而改變魚卵的水份使卵內的新陳代謝發(fā)生改變或受精過程所需的化學成份得不到使受精受阻、有機物含量的改變會引起水體酸堿性變化和溶氧的變化,而溶氧可供魚領先內部的新陳代謝,故也會影響魚卵的成活率和受精率;即使是受精的魚卵,在不適宜的水質中孵化,同樣也會因酸堿性、含鹽量、溶氧或有機物不同而改變其孵化率。
(二)對苗種培育和成魚飼養(yǎng)的影響:苗種是非常幼嫩的,其生長更需要好的生存環(huán)境(即好的水質),當水質不適宜,特別是酸堿性、含鹽量(主要改變水的滲透壓來影響魚苗的生長、抗缺氧能力等)、有毒物和溶氧不適宜時,會使魚苗的長勢很慢,甚至死亡(即成活率降低)。雖然成魚的個體較大,但由于其體液的滲透壓決定其生存水體中的含鹽量,故水體的含鹽量過大過小都會使魚體內新陳代謝所需的水份發(fā)生變化而引起成魚的長勢不同;水體內的酸堿過大對魚表皮和鰓部有腐蝕而引起魚的攝食和呼吸困難,酸堿性過小對魚體也有腐蝕作用,更主要的是使無毒性的物質轉變?yōu)橛卸镜奈镔|或者使植物能吸收利用合成天然餌料成份變?yōu)椴荒鼙晃盏某煞,從而使成魚攝取的食物量減少。水體中的溶氧常常是引起大批死魚的主要因素,如烏黑的水體在夏季曝熱后的陰雨,這主要是有機物含量過高消耗了溶氧和溫躍層的存在,陰雨天產生了水體的密度流使整個水體溶氧大大減少,從而魚的呼吸困難或缺氧死亡,所以有機物和溶氧是水質中最重要的指標。綜上所述,不論魚苗培育或成魚飼養(yǎng)都要有較好的水質基礎,才能提高其成活率和增重率。
(三)對魚苗或成魚運輸的影響:不論是魚苗成魚運輸,魚體仍離不開水這個環(huán)境,即水中的成份同樣對它的存活有影響。除此以外,在運輸過程中,水的運動(即水的擺動)很大,對水中的成份改變更大;以及還會充氧,充氧過多又會使魚承受過高的壓強或得氣泡病而死亡等。因此,水質對魚苗或成魚的運輸也有一定的影響。
總而言之,只有在魚類養(yǎng)殖的全過程中控制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水質,使用較好的養(yǎng)殖技術以及運輸技術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